三集纪录片目前只播出了第一集,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影片中,中国的老师似乎有点不知所措,英国学生也颇有怨言。留给中国观众的问题不仅仅是英国的孩子是否足够强大。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中国的教育够强吗?中国的孩子成长需要什么教育?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王冰。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交流。中国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调皮”“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4、如何评价 英国熊孩子接受 中式 教育完爆英式 教育我仔细看过BBC关于英国熊海子诉中国老师纪录片的三集,也仔细看过网上的各种评论。国外网友,国内网友,支持者和反对者还是想谈谈由此引发的一些感受。首先,作为一个资深电视媒体人,我很难不从专业电影导演的角度去看这个所谓的纪录片。纪录片,永远不可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记录。更何况,你看,这部片子的剪辑和音乐都像个笑话。
所以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要评价它,请记得先了解导演的意图。有了意图和意向,“实验”的过程就有了电影中可能看不到的限制和刻意人为的冲突效果,营造出各种紧张的气氛,结局也是设计和安排的产物。画面和对话的选择,采访时的诱导,都小心翼翼的掩盖了一些痕迹。说真的,悬疑电影几乎都是这个剧本。而且,圣金顺式的反转韩剧,几乎一模一样。
5、如何看待“中国老师赴英进行 英国式 教育”这部BBC 纪录片看完之后感触良多:1)把考试作为考试结果,只能反映短期的应试能力,但是教育需要过分关注。2) 中式的学科-勤奋和英国的独立-创造,相比文化因素,更多体现的是国情和社会认知的差异,而对教育的态度往往是社会状态的反映。3)一个人在国际竞争中可以通过不同的特点找到自己,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创新。所以这里的问题不是教育哪个更好,而是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包容程度。
6、 中式 教育vs英式 教育昨天在哔哩哔哩上看到a-2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讲述了五位来自中国的老师于年3月12日前往中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进行为期四周的汉语教学实验的故事。纪录片是从英国的角度展开的。题目中的孩子指的是英国的孩子。他们原本自由奔放,却接触到了中式——虽然影片的校长和导演将其归因于国内教师授课时间长、苛刻。
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英国老师上完数学课,学生自己走了,英国老师尴尬地和他们道别,学生们没有理会。而中国,下课后安排学生收拾,自己走了,只留下留学生整理,看到这里,我发现中国先生还是个牛人,在哪里都那么有威望。为什么《中国教师》更有声望?为什么英国为什么孩子这么听中国老师的话?除了中国人最喜欢的杀手锏“叫父母”,还有来自中国的老师教育。